查看原文
其他

聚焦 | 上海纽约大学必修课“全球视野下的社会”

上海纽约大学 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 2021-05-27

挑战既定观点,重新审视已知事物,改变世界


大一刚入学时,上海纽约大学2020届学生马海天知道自己要上一门“全球视野下的社会”(Global Perspectives on Society)的必修课。不过当时,她对这门课一无所知。“从课程名称来判断,我猜想可能主要是讲文化多样性……没想到,第一堂课讲得却是全球城市的话题。”


“我们阅读了有关上海历史的文章。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上海的发展变化。Duane Corpis 教授让我们去思考,生活在‘全球城市’中意味着什么?其中的受益者是谁?又有谁在这股全球浪潮中被边缘化?”马海天回忆起第一堂课的情景。


来自江苏昆山的她,在第一堂“全球视野下的社会”课结束后,开始以不同的视角看待她所生活的城市。“这门课促使我去反思。我开始主动去了解我身边建筑的历史,以及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形形色色的人。在这之前,我对现代城市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资本主义体制中,阶层分化的局限性。这门课对我来说,是一个颠覆以往认知的过程。”


这样的学习体会并不奇怪。课堂上的某个概念或场景,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,并在探索的过程中,渐渐会开始以不同的视角看待世界。


“全球视野下的社会”课最初由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雷蒙,以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Paul Romer设计并讲授,旨在让学生接触、了解古往今来伟大思想家的思想理论,逐渐掌握思考、理解世界的不同方法。


作为上纽大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六大板块之一的社会文化基础课程,“全球视野下的社会”是每位新生入学时的必修课,为时一个学期。


Duane Corpis教授和Brad Weslake教授,与课程助教Cheryl Mei-ting Schmitz,Asligul Berktay和Fareed Ismail Ben-Youssef进行讨论。


从秋季学期入学开始,每周两次,课程主题包括“社会的社会与政治基础”(Social and Political Foundations of Society)、“创造自我”(Producing the Self)、“民族认同的根源与限制”(Sources and Limits of National Identity)等,学生从不同角度拓展视野、深化思考,并需在课后完成柏拉图、霍布斯、周恩来等的重要经典文献的阅读任务。此外,来自人文社科领域的博士后担任“全球视野下的社会”课程助教,并将学生分成小组,带领他们每周展开一次针对参考文献的讨论会。



全球视角


从某种角度来看,“全球视野下的社会”课相当于实行博雅教育的美国大学的人文入门课程。学生们会学习勒內·笛卡尔、西蒙娜·德·波伏娃等的经典哲学著作,围绕身份认同、民族和全球化等主题进行学术写作。


不过,二者的相似之处仅限于此。


“全球视野下的社会”课根植于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,课程讨论围绕中国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展开。此外,近三分之一的文献阅读目录来自中国的教育家、思想家等,包括孔子、周恩来等的著作。


目前的两位授课老师为上纽大历史学副教授Duane Corpis,和哲学副教授Brad Weslake。两位教授延续了跨学科以及多文化视角的课程精髓,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,并能理解一点——同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对立的观点,而这不足为奇。


Duane Corpis

上纽大历史学副教授

Brad Weslake

上纽大哲学副教授


Weslake教授表示,“我们让学生接触、阅读西方经典著作,也向他们介绍亚洲、加勒比海非裔作家,印度哲学家,以及自然科学、心理学、女权主义等领域的诸多著作。”


课程讨论的话题从微观逐渐过度至宏观。一开始,学生会阅读关于个体与自我的文章,随着课程的推进,话题拓展至集体、社区、国家、市场以及世界。


学生在学习关于“人性”与“自我”的相关概念时,会阅读托马斯·霍布斯的作品。这位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认为,人在本质上是自私自利的。几周之后,学生会阅读认知科学方面的文章,学习“合作是人类认知能力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关键”。最后,他们会阅读印度佛教哲学家世亲(Vasubandhu)关于根除任何自我概念的重要佛典。


此外,有关性别、种族、社会、民族、全球化等话题的研究探讨都沿袭这一教学模式。



从理解到参与


“这些经典文献确实不易读懂,但我们力求让学生研读原汁原味的经典原著,而不是简易版本的参考阅读材料,”Weslake教授指出。“也许初读时会有些晦涩难懂,但我们应该尊重文本本身精巧严密的结构,以及蕴含其中的深刻内涵。”


这样的学习模式和阅读压力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种冲击,特别是有的学生习惯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,以及一切问题都有标准答案。许多学生表示,在最初的几周里觉得有些困惑、无助,但很快,他们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。


Weslake教授说,“课程一开始的评估标准主要基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,而非他们的分析能力。随着课程推进,他们取得了让我意想不到的进步。尤其是因为他们往往需要以第二语言来阅读经典文献,这是一个高难度任务。”


和刚开学相比,到了学期结束时,同学们会取得显著进步。两位授课教授均表示,大家的课堂参与度有了明显的提高。


“有一天,两位学生来找我。她们俩是室友,一位是国际学生,一位是中国学生。两个人都拿着咖啡,看上去筋疲力尽,”Corpis教授回忆道,“她们跟我说,‘教授,我们一夜没睡,聊了一晚上弗洛伊德!讨论他的理论是否有道理,是否适用于中国背景,是否适用于欧洲背景?’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,看到学生对于所读文献拥有如此的热情,真是再开心不过了。”


 

奠定坚实基础


新生刚入学,需要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与学业上的挑战。上纽大为何选在大一第一学期,就将学习重心放在一门人文学科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上?


对此,常务副校长雷蒙表示,“我们希望每位学生都能‘获得优质的教育’,希望他们在踏出上纽大校门时,能继续深入探索这些人类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伟大思想,并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、世界观的同学继续探讨、激辩。”


他指出,短暂的大学时光对人生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。“从高中到大学的过度是人生的关键。在这段时间里,学生们需要意识到,很多问题不是只有一个答案,有时候,这些问题可能根本没有答案。所以在开学第一学期,他们必须学会适应不确定性以及模棱两可的地方。”


对人文学科的学生来说,“全球视野下的社会”这门课让他们学习、接触经典著作和理论;对商科的学生来说,这门课可以从社会、经济和国家角度让他们思考未来的从业领域;对于理科的学生来说,这帮助他们揭示科学领域可能存在的偏见。


Corpis教授表示,“贫困、性别不平等、环境恶化、人口过剩、收入差距……无论何种问题,人们在提出解决方案时,应该从更广阔的视角进行思考,而不仅从‘我的社区、我的民族、我的国家’的层面去考虑问题。”


“先理解世界,才能改变世界,”Weslake教授说。“我们希望学生先去发现他们所认为的世界的必然特质,然后再引导他们认识到,这些特质并非绝对。”




推荐阅读

聚焦 | 上纽大创意课程——中国再造

聚焦 | 上纽大创意课程——机器学习




WeChat: @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

Weibo:  @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

Instagram:  @nyushanghai

Facebook:  @NYUShanghai

Twitter:  @nyushanghai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